中文 EN

一场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2021-12-21

来源:厦门日报记者 许若鲲  詹  文

厦门经济特区,在40年建设中不断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探索高质量发展中呈现出“厦门之美”。(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40年,厦门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40年,厦门经济特区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和“与世界对话”中,为全国贡献出一批批可复制的改革创新经验

40年,厦门发展成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序  篇

风从海上来,万里势如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正在以雷霆万钧之势,意气风发地驶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航道。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就是改革开放。它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厦门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回首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的历程,只有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视野中,才能看清这座城市的使命和内涵。

1981年,湖里一声炮响,厦门这座海岛小城以跃上潮头的姿态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出场,肩负起首批经济特区的使命。

40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2倍,财政总收入增长692倍,城市建成区扩大18倍以上……40年,一座昔日的海岛小城,奇迹般崛起于世界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在剖析全球超过4000多个经济特区发展成败后评价,“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厦门,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仅用40年,就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

看厦门,要以全国的视野,看一个经济特区如何发挥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作用,示范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40年,厦门创造了许多的全国第一、全国率先: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团结的政府;在全国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国际银行;首创“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等创新做法,全覆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被誉为“中国房改新政蓝本”……

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中,在一次次与世界“对话”中,厦门为全国贡献了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做法。今日之厦门,已成中国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统集成地之一。

看厦门,还要看到“厦门之美”。看一个经济特区如何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作出探索与贡献。

厦门在历经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持续打造全国闻名的“海上花园”、森林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厦门,在40年的建设中较好地统筹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一部厦门经济特区史,就是一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今天,我们总结厦门经济特区40年建设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围绕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开启了一系列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调研,为厦门量身定制“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厦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对我们作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殷切嘱托。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亲自为厦门擘画蓝图、指引方向。

厦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发地、实践地。厦门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以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实践,生动印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

今日之厦门,行进也迅疾,承载也浩瀚,正在牢记领袖嘱托,扛起时代使命。

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同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思想上一以贯之、目标上与时俱进、要求上递进深化,整体构成福建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蓝图。我们必须全面、准确、系统地一体学习贯彻,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福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厦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一结束,新一届市委常委班子就来到军营村,在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举行市委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重温入党誓词,重走总书记当年的足迹。

市委书记崔永辉同志说:“我们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奋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厦门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把新时代厦门经济特区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滔滔鹭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流于南中国这片沃土,涌入万里海疆。

从历史的风高浪急中闯出,向未来的碧海长天驶去。

循大道,至万里。

再闯关山千万重!

高素质篇

“特区速度”迈向“中国高度”

40年来,厦门以创新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高素质”,从“特区速度”迈向“中国高度”,走出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特区注脚。

这是个难得一见的奇观。

厦门海域,一群群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时常相伴出游,追鱼嬉戏,腾空戏水。

就在碧波粼粼的海面下,70米深处,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入海潜行,联通岛内岛外、八闽大地。

翔安海底隧道建成的时候,是世界上首条大断面钻爆法施工的海底公路隧道,世界上覆盖层最薄的海底隧道,世界上主洞断面最大的海底隧道,堪称地下工程博物馆,创新众多工艺工法,领先世界。

就在不远处,还有一个世界之最: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演武大桥。

如果说工程创新只是魔方的一面,那么在这座城市的创新万花筒中,还有更斑斓的色彩。

全球每100枚LED球泡灯中,就有30枚由厦门制造,世界第一;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均出自厦门;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诞生于厦门;厦门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规模全球最大;天马微电子,LTPS手机面板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这些全球“之最”背后,展现的是中国创造的高度,见证的是一座城市的创新飞跃——

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厦门的发展动力全面切换为创新引擎,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

浩瀚历史长河中,创新决定文明的进步。

如何让创新成为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济特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特区建设初期,厦门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仅有几家设备简陋的酿酒厂、烟厂和手工式作坊。

如何以最小投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1985年,正是特区艰难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来到厦门工作,开始了他对特区建设发展的深入探索。

在他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洞察未来,着力强调“创新”两字。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电子工业经过大力扶持,最有希望成为厦门特区的主导行业”,《战略》还前瞻布局金融、旅游以及海洋开发、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

这些开创性思路举措,从战略高度,将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种子,根植于这座城市,为厦门发展确定了“高素质”的鲜明导向。

40年来,ABB将其全球最大的创新和制造基地落户在厦门,全球平板显示巨头台湾友达光电,全球玻璃基板龙头电气硝子,全球最大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中国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中国首辆商用级无人驾驶巴士,中国最大的助听器生产基地……一个个百亿量级项目,相继落户这片热土;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在这里抢占未来新赛道。

创新,总是和创业交织在一起。

他叫孙黎,特宝生物董事长。这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依然记得公司初创时,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满怀梦想的年轻人,在大片甘蔗地旁点燃创新的火炬。

历经14年,孙黎和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慢性乙肝的注射液“派格宾”上市,打破进口同类药物长期垄断的局面,让许多肝炎患者受益于“中国智造”。

许许多多“蚂蚁变大象”的故事,许许多多垂直领域的“异军突起”,写就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特区传奇。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特区速度”正不断向“中国高度”迈进。

厦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走出了一条契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厦门,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的2.7倍,全市共有院士工作站1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82家,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256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2%,生物医药、新型功能材料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培育形成了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等10条千亿产业链。

这座每平方公里GDP达3.76亿元的城市,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

高颜值篇

“海上花园”增色“中国颜值”

40年来,厦门在保持经济发展“高素质”同时,统筹推进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从“海上花园”到为“中国颜值”增添色彩,实现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被誉为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厦门很美,初见惊艳,再见依然。

城在海的怀里,被荫成绿色,城景偎依、俯仰生姿。

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小心翼翼呵护着这些千百年的大江大海、青山绿水。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对厦门“高颜值”的高度肯定。

“读城”的人们,经常发出“厦门为什么这么美”的赞叹。

厦门之美,远不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自然馈赠。厦门之美,在于厦门历经40年经济增长如此之快、城市开发程度如此之高的同时,统筹推进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实现了城市内外兼修的“高颜值”,较早探索了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这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开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探索实践。

筼筜湖,就是这样的起点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厦门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污水排放,垃圾遍地,这里已经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筼筜湖的污染问题,正是当时摆在厦门面前的一道发展课题:是不是要以生态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发展与保护之间如何平衡?

习近平同志亲自领导开展筼筜湖综合治理,创造性提出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这一方针沿用至今,历经30多年接续整治保护,筼筜湖已蝶变成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最美城市客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一湖碧水,浓缩着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不仅仅是筼筜湖。《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前瞻性地设专章研究厦门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厦门从永续发展的角度深刻思考城市建设与环境的关系。

当时参与编制的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这样说,在全国,“厦门是第一个提到生态问题的。”

得益于这颗绿色种子,厦门早早萌发出生态自觉,牢记“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高标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持续打造在花园里盛开的城市。

为保护白鹭专门保留一座岛;为保护中华白海豚,不惜将跨海通道方案由大桥改为隧道,全市近六成陆域面积被划入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开创先河,能源资源利用率、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一……这座城市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例。

——这是厦门的生态环境之美。

一张地图,呈现着过去和未来。探寻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还可以从“厦门地图”上得到启示。

在“厦门地图”上,厦门经济特区的一次重要“打开”,是2.5平方公里到131平方公里的跨越。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确定把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从2.5平方公里扩大为厦门全岛和鼓浪屿的131平方公里。此后特区建设者需要破解的课题,是如何从一个实际上的“出口加工区”,实现到综合性经济特区的跨越。这不是外延上的单纯扩展,更是内涵的一次重大提升。

在这个历史节点,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了特区建设“三步走”战略和建设“自由港”的构想等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理念和重大战略。这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对厦门发展起到奠基性、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凝结于其中的科学理念和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战略指导价值。

在“厦门地图”上,厦门经济特区的又一次重要“打开”,是从岛内100多平方公里到约1700平方公里的跨越。

厦门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岛内建设渐趋饱和,岛外空间占了全市面积的九成,却基本是农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上海大开发早期的一种心理同样出现在厦门。进入21世纪,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如何破除“岛民意识”?如何在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缩小岛内外的巨大差距?岛内岛外、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分隔了城市的发展。

在这个历史节点,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四个结合”的指导原则,厦门城市格局豁然开朗。秉承习近平同志为厦门擘画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宏伟蓝图,厦门渐次展开了一场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岛内外一体化水平的探索实践。

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海沧隧道……6大跨海通道让天堑变通途,3条地铁连线成网,福厦、龙厦、厦深铁路纵贯东西,立体式路网从四面八方将这座岛城与外连接。如今,岛外GDP占全市将近一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岛外人口占比已高于岛内。

于万米高空,俯瞰夜间厦门。

卫星图上,星星点点的灯光环绕海湾遍布岛内外,璀璨的万家灯火成为跨岛发展战略实施成效的最直观例证。

如握紧的拳头,舒展为伸开的手掌;如美丽的孔雀,展开它的羽翼;如城市的巨扇,打开它的扇面。

厦门,正在努力推动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跨越,推动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实现质的飞跃。

——这是厦门的功能品质之美。

一次次摘下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对于这座荣膺“六连冠”的文明城,许多社会学家都在关注一个厦门现象——家园意识。

201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厦。城市大面积停水停电,通信中断,树木倒伏,满城疮痍。

厦门人民不等不靠,自发走上街头恢复家园,仅3天就完全恢复城市交通,10天完成65万株倒伏树木的清理、植活。

金砖厦门会晤计划招募志愿者2000人,却有3万多名市民踊跃报名。

这座城市,近80万市民实名注册为志愿者,约占常住人口1/6。

埃及ONLINE电视台记者艾哈迈德感慨道,“这座美丽城市,高度自觉的现代文明氛围和滨海景观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刷新了我对中国的印象。”

——这是厦门的文明和谐之美。

与厦门岛隔海相望,有一座被习近平同志誉为国之瑰宝的小岛——鼓浪屿。

就在这个月,全球钢琴演奏者的目光,又一次聚集于这座音乐之岛: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面朝大海的“听海演奏厅”全新亮相,百年名琴贝克斯坦迎来“重启”后的全球第一位演奏者。

岛上的文化遗产正陆续活起来、传下去。

救世医院旧址,成为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黄荣远堂,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唱片博物馆……活化利用百年建筑,是厦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精心守护文化遗产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这座让无数游客神往的岛屿,在改革开放之初,却有不少人尚未认识到她的独特价值,许多老别墅年久失修。

在财政最困难的时候,习近平同志批复30万元用于鼓浪屿八卦楼维修,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整修后的八卦楼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

2017年7月,鼓浪屿申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厦门不断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出台保护条例以更严立法守护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推动历史文脉有效传承,诸多保护经验创新模式,被国家住建部、文物局全面推广。

不仅仅是鼓浪屿。

骑楼、闽南红砖古厝、嘉庚建筑等特色风貌建筑,漆线雕、送王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厦门大放异彩,中西荟萃、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蕴为“高颜值”厦门增添内涵更丰富的注解。

——这是厦门的历史积淀之美。

无论生态、品质,还是精神、文化,映射的是一座城市执政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舍:厦门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让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如果说,拥山瞰海、城景相依的厦门,曾以“海上花园”之美景闻名世界,那么现在,内外兼修的“高颜值”厦门,为“中国颜值”增添一份亮丽的色彩。

2017年6月,荷兰经济事务部部长亨克·坎普访问厦门,惊叹这座东方之城自内而外的魅力,“厦门是一座美丽开放的城市,不仅美丽宜居,经济发展也十分强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也有非常灿烂的现代文明,她是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

现代化篇

“特区之制”助力“中国之治”

40年来,厦门以改革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樊篱、突破禁区,与时俱进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率先、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不断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以“特区之制”为“中国之治”贡献厦门样本。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大潮中,厦门一项项全国率先的制度创新,不仅推动经济面貌、城市面貌、社会面貌之变,更为“中国之治”贡献出特区样本。

打开历史的大门,发展逻辑从纵深走来——

1986年,厦门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机构改革试点城市。

习近平同志到厦门,分管的工作之一便是体制机制改革。在他直接领导推动下,一场场敢为人先的探索,引领全国,也为厦门注入改革创新的鲜活基因。

思想大解放,席卷经济特区的每寸土壤。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去闯!去试!

引进外资是当时的禁区,厦门闯了;打破“铁饭碗”的工资制度是雷区,厦门闯了;土地使用权拍卖是盲区,厦门试了;国企股份制改革是难区,厦门试了……

40年来,一个个第一,一个个率先,见证改革的历史飞跃——

在全国第一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成机场;组建全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华美烟草公司;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3家本土国企迈进世界500强前200名;率先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并演进为“多证合一”,厦门经验推向全国;率先全国试点“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纳税服务指标全国第一;厦门自贸片区集成推出111项全国首创改革举措,30项厦门经验在全国推广……

与单兵突进式的改革模式不同,厦门的改革探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贴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局。

40年来,厦门牢记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因台而设”的厦门经济特区,率先实现两岸货轮直航、厦金“两门对开”、两岸“大三通”等一系列“破冰之举”,在两岸融合发展中先行先试。

杏林、海沧、集美三大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成为台企最早登陆地和重要集聚地。如今,厦门累计实际使用台资117亿美元。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休闲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是大陆对台最大贸易口岸。经厦门口岸出入境台胞数量稳居大陆城市首位。

厦门正在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每年在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也成为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

12万台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大陆首个地方版同等待遇政策“厦门60条”以及不断升级的惠台政策,为台胞台企带去更多幸福感。

40年来,厦门以改革强动力,洞察时与势,推动“制”到“治”,系统治理、依法治理与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的特区制度优势,为“中国之治”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

如今,这座城市的改革热度,持续不断。

全国2021年第二季度改革热度评估报告发布,厦门市改革热度指数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一。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陈玉宇长期关注经济特区的发展。在他看来,一个传统的成熟城市要改造成特区,比新造一个特区更难,“厦门经济特区是逐步扩大到全市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是在既有的传统城市体制下兼容并存的,带着包袱,一步一步艰难地探索,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让新旧体制融为一体。从这点来说,厦门更是中国广大地区发展的缩影。”

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敢于承受新、旧体制胶着、摩擦、碰撞的阵痛。厦门一代代建设者,不断解放思想、打破樊篱、突破禁区,不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

探究厦门的“现代化”之路,还有一个根本,就是“人”的现代化。

一个历史逻辑分外鲜明——人民至上,始终不渝。

40年来,厦门把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个根本追求,贯彻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贯彻于特区制度设计中。

制定“十三五”规划时,首次将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重要的核心指标之一;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山边、海边、湖边、水边等最好的公共空间留给老百姓;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长期保持在七成以上;在全国首创“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全覆盖、分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被誉为“中国房改新政蓝本”;率先在全国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和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

为民改革,为民发展,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这40年,城与人,共同成长,相互哺育,相互提升。

国际化篇

“大厦之门”折射“中国担当”

40年来,共和国的“大厦之门”以更自信更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不仅在经济全球化的汪洋中劈波斩浪,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贡献出特区力量。

背靠祖国千里沃野,迎揽五大洲的风涛。

这座胸中藏海的城市,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重要口岸,开放是与生俱来的基因。

“海丝”“陆丝”在这里完美交会,巨轮远帆遇见钢铁驼队,东方货流搭乘中欧班列,出新疆、叩中亚、越大漠连山,直抵欧洲,成为21世纪唯一实现“一带”与“一路”无缝对接的陆海枢纽。

如今的厦门,开启了大时代奔流入海的雄阔大势,高朋满座商贾云集,一片航运之盛。

时针回拨到40年前,这座城市曾一度封闭落后,是个海防前线。

厦门准确把握独特区位优势,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举措: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发展经济,率先借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率先组建金融同业公会,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厦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在经济全球化的汪洋大海中劈波斩浪。

厦门航空从地无一寸、房无一间,到如今拥有200架飞机、总资产500多亿元,成为中国民航唯一连续34年盈利的航空公司、飞向世界的厦门新名片。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升至全球第14位,110条外贸航线通达5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厦门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到自贸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的迭代升级,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40年来,共和国的“大厦之门”越开越大,越开越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环岛路,一把熠熠发光的“9·8金钥匙”,迎风而立。

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这把“金钥匙”,伴随特区一路成长、一路升级,不仅开启城市的财富之门,也引领着国际投资风向。

如今,“9·8”投洽会已成中国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成为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促进盛会。

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逾30万名境外客商,到这场资本盛宴中寻求合作,超3万个项目在投洽会上签约,超3000亿美元通过投洽会进入中国市场。

世界贸易组织原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多次前来参会,他盛赞:“‘9·8’投洽会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表达了世界经济合作、和谐发展的愿望,有利于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互相开放和发展。”

国际资本、国际组织,愈加青睐这座开放之城——

40年来,戴尔、通用等63家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投资114个项目,一座座现代化工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中航锂电、天马6代AMOLED、浪潮南方总部制造基地等多个超百亿级项目,华为鲲鹏生态基地、阿里巴巴、星旅远洋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地。

“厦门制造”销往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一半,年均增长18.0%,经济外向度达108%,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

在全球版图中,这座城市已是世界最大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全球最大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液晶面板出口基地,中国最大花岗岩石材及其制品出口基地,中国最主要的LED灯管出口基地。

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这座城市交融。

如果说,经济特区的对外窗口打开之初,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那么现在,厦门以更自信、更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不仅努力当好展示国家形象的橱窗,更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大国外交。

2017年9月,中国主场的外交大戏,放在这座城市。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在厦门向世界发出金砖合作的中国主张,开启第二个“金色十年”的新航程。

3年后,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又一次宣布,在厦门建立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乘风前行,厦门锐意革新持续放大金砖效应,积极投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同时,也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经济发展按下暂停键,国际货运陷入困境。

中欧(厦门)班列载口罩、防护服、医用设备及民生急需物资、生产原料驰援沿线国家,全力打通一条疫情防控国际补给线。

如今,厦门企业已在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158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数百亿美元。金砖创新基地推出首批39个新工业革命领域示范标杆项目。

40年栉风沐雨,厦门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与世界城市携手,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赢共享故事。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

40年风云激荡,历届厦门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福建省委领导推动下,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与历史方位,在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追风踏浪,在对外开放的“窗口”放歌逐行,以一场场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交出一份未辱使命、不负青史的答卷。

历史的指针来到2021,进入“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望风云激荡的百年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全面总结我们党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绩,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作出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明了我们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中华“复兴”号巨轮驶入全新的征程,吹响笃定初心再出发的新号角。

“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了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新使命。庄严的宣示、豪迈的话语,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号角,穿越激荡40年,响彻壮阔新时代。

走过40年波澜壮阔奋斗路的厦门经济特区,如何在新起点上勇担新使命、再创新辉煌?

前不久召开的福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又一次为厦门的未来明确了发展定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弘扬特区精神,当好改革开放先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建设好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扎实建设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打造一批标志性平台和旗舰型项目。

四十不惑,依然立潮头。

肩负着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大使命,厦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发出这座城市奋进新征程的行动宣言——坚定不移抓经济促全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节点;坚定不移推进跨岛发展,加快形成岛湾一体、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坚定不移履行重大使命,加快推动金砖创新基地建设走深走实;坚定不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坚定不移推动共同富裕,加快让老百姓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坚定不移当好生态省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典范城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锚定民族复兴伟业,勇担特区新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推动厦门的高素质更具实力、高颜值更富魅力、现代化更增活力、国际化更有张力,以新业绩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排头兵。

厦门,正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再创新的辉煌。


  • 总机电话:0592-6889114

    邮箱:amoytop@amoytop.com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海沧新阳工业区翁角路330号

    邮编:361028

  • 人才热线:0592-6889132

    邮箱:hr@amoytop.com

  • 不良反应报告电话:0592-6889111

    不良反应报告邮箱:fk@amoytop.com